城市天际线是一座城市的轮廓线。
我很喜欢乘坐汽车,在市区的道路上疾驰,尤其是在北京的几条环线高速路上疾驰,让眼前的建筑物飞一样掠向身后。这些建筑物在我们眼前便断断续续地形成了一些高低起伏的线条,以及一些块状结构。这些建筑物的线条就是城市天际线。
每一座城市都有每一座城市的天际线。城市天际线是人造建筑物的天际线。
在上海,你在浦东两百多米高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观光台上可以看到整个市区,这座城市正在密集地、迅速地长高,但城市却是平面的,因为你所处的位置太高了。
所以,观察一座城市的天际线,还不能站得太高,比建筑物高,你就难看出一座城市的天际线。
北京的城市天际线是中间低,四周高,整座城市形成了以二环、三环、四环为环线、以天安门广场为“城市盆地”中心的大盆地。
长安街也是,从天安门广场两侧分别向东西方向延伸,建筑物由30米高,渐渐到45米……60米,二环边上一般可达100米,到三环的公主坟立交桥和国贸立交桥,建筑物便达到150米高了,长安街上的建筑所形成的天际线,是逐渐向东西升高的,必而形成了一种起伏之美。当然也有个别例外,比如应该限高45米的地方,像北京饭店东楼,却有18层,70米高。因此,向东一侧的长安街的东方广场东楼、恒基中的写字楼、国际饭店则分别是70米、110米和100米,作了相应的抬高。这些建筑所达到的高度都是让一些建筑学家所非议的地方,认为它们都太高了,改变了城市天际线。
但是试想,如果这些建筑都是四五十米高的又矮又胖的大胖子,那种美学效果会好吗?我看不会。在离天安门达两公里以上的地方建80米以上的建筑,并不会破坏以天安门为中心的城市天际线。必须要有所变通。
而在目前在三环一线的建筑设计中,超过100米的建筑便比比皆是了。尤其是东三环和北三环,分布着北京最高的一批建筑。但由于这些写字楼大都分布在节点上,也就是三环各个立交桥旁,还没有形成非常整齐的线条,但三环一线的大都是30层以上的建筑形成了北京城四周高、中间低的城市天际线。
由于北京城区大,即使是150米、40层的摩天大楼,也没有给人以压迫感,视线开阔、宽敞是北京市区给人美好的视觉印象。
很多人对北京迅速长高的城市天际线感到不美。那么北京什么时候最美呢?是过去吗?
我曾和一位德国汉学家一起进餐聊天,他50年代就在东德驻中国大使馆工作,他认为50年代的北京最美。“天很蓝,人非常纯朴,有一次我在东单一条胡同吃饭,饭馆漏找我两毛钱,过了三个月我再去吃饭,那个老板还记得,就又找给我了。当时北京还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以及工厂的大烟囱,所以站在景山上向四周看,全是灰瓦的胡同民居,以及西山的轮廓,非常美丽,50年代的北京最美丽!”
我碰到的怀旧派是一个原东德籍的德国人,他的怀旧有很好的代表性。总之好像外国人更愿意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芝加哥、东京和纽约的老北京,我不能说他们的这种审美诉求是不合理的,但毫无疑问是一厢情愿的。他们自己生活在极其现代化的城市,在短期旅游访问中却希望北京是一座极其古朴、有异国情调的东方古都,不应该有大型购物中心、玻璃幕墙写字楼和高速公路,这是一种后殖民主义心态。好在他们还不至于像到非洲那样来中国打狮子、跳图腾舞。总之一座新的充满雄心的,向四周扩展的城市正在现代化,它的城市天际线也会越来越好看。